成都除跳蚤公司媒介蜱类
主要媒介是全沟硬蜱。全沟硬蜱的形态特征、主要习性,详见本书十九章节四、“主要媒 介”。研究证明全沟硬蜱为我国东北林区莱姆病的 主要传播媒介,依据见第十四章第五节例8全沟硬 蜱传播莱姆病。
六、 预防和控制
(―)调查了解疫情
对拟进驻或作业地区,卫生防疫人员应向当地有关门、居民特别是林区居民,了解当地 有无莱姆病的分布,有无蜱的分布,人群受蜱叮咬情 况,有无疑似莱姆病临床表现的患者等,以确定该地 区是否可能存在莱姆病。
(二) 个人防护措施
防止受蜱叮咬及迅速除去附着于身上的蜱是预防和减少个人感染莱姆病重要的措施。可采取以 下做法:①在本病疫源地活动时,应将上衣下摆塞进 裤腰带内并束紧裤腰带,扎好袖口、裤口及领口,戴 帽,以尽量减少蜱侵人肌肤;②应用避蚊胺等驱避物涂抹于皮肤外露部位以及袖口、领口等,防蜱效果 较好;③蜱叮咬吸血,需持续24小时以上才能有效 传播螺旋体。在林间作业中间休息时或离开有蜱地 点后,应及时检查附着于衣服及身体上的蜱,立即除去。如发现蜱已叮咬肌体,可轻轻摇动或用烟头烤 烫虫体使其自然脱落,或用线栓其头部轻轻拔除,伤 口用碘酒或乙醇。
成都除跳蚤公司呼吸道、消化道、损伤的皮肤或黏膜、硬蜱和软蜱叮 咬传播。1935年首先在澳洲发现本病,因当时未查明原因,于1937年定名为“Query热”,原意为病因 不明的发热,简称Q热,以后虽已查明病原,但仍沿 用本名至今。临床特点为发热、乏力、及间质性
肺,但无皮疹。我国有21个省(市、区)证实有Q 热存在。
一、 我国Q热疫情动态
我国早期Q热病例是1950年和1951年分别由北京协和和同仁发现。至今至少已有21 个省(市、区)已证实有Q热流行。我周各地的Q热 证实,与当地有否相应卫生单位的调查有密切关系。这说明做工作多的地方,就少有Q热漏诊或 错诊为“型肺”、“上感”和“重”等等,进 而使地区分布资料更为准确。
成都除跳蚤公司滇粤闽居民区黄胸鼠鼠疫疫源地每年均有数十例人间病例发生,是我国人间鼠疫集中高发 区,近年来一直呈持续上升的趋势。目前,疫源地面 积已波及云南省的44个县,而且还在继续扩大。主
要宿主为家鼠属的黄胸鼠,主要媒介为印鼠客蚤和 不等单蚤。全年均可流行,是高峰。
11. 川青高原青海田鼠鼠疫自然疫源地石渠县位于四川省的西北部,与喜马拉雅旱獭疫源地的 青海省玉树和昌都地区相接壤,属同一类地理 景观,1997年分离出鼠疫耶尔森氏菌。目前, 这块疫源地的其他情况还在调查中。
近年来,新的自然疫源地类型仍被陆续发现,如近年来在新疆准噶尔盆地荒漠中又发现鼠疫在大沙 鼠中活动,对该疫源地正在研究中。

成都除跳蚤公司第二节虱媒回归热与虱的防控
风媒回归热(louse-bome relapsing fever)又称流 行性回归热(epidemic relapsing fever)。是由回归热 疏螺旋体(SorreZia o6ermey/i )引起;人为源;经虱传播的急。临床特点为周期性反复发 热,全身疼痛,肝脾肿大,部分病人可有黄疸。本病 易在战争期间发生,常与流行性斑疹伤寒伴随发生 或流行。前苏联在卫国战争前本病几乎绝迹,但在 1943年,由于生活卫生条件恶劣,人群流动大,以至 本病在很多地区与中发生流行。在抗美援朝战 争初期,我志愿**也曾有本病发生。目前,本病为
国际监察。
一、 我国虱媒回归热疫情动态
新成立前本病遍及全国各地,主要发生于卫生条件差,生虱多的地方。新成立后,由于广泛 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大力进行,本病已基本上消 灭。如黑龙江省1949年的发病率为1 ~ 13/10万, 1957年降为0. 07 ~0. 1/10万,吉林省则无一病例。
二、 流行环节
成都除跳蚤公司第二节克里米亚一刚果
热与蜱的防控
克里米亚-刚果热(Crimean-Congo hemor-rhagic fever, CCHF), 在我 国早期 称新疆 热 (Xinjiang hemorrhagic fever,XHF),又称新疆-克里 米亚热(Crimean-Xinjiang hemorrhagic fever)。
病原体为克里米亚-刚果热病(Crimean-Congo hemorrhagic vims),属布尼亚病科(Bunyiridae) 内罗病属;宿主动物主要是野生动物 (子午沙鼠、长耳跳鼠、塔里木兔等)和家畜;传播媒 介为亚洲璃眼蜱(HyaZom a^a^cum)。人因被感染性蜱叮咬而获感染,患者多为牧民。新疆有本病 流行。
一、 我国新疆热疫情动态
1959年喀什地区伽师总场开荒的农工和牧民中发生了这种以发热和为主要表现的。 1965年在新疆南部巴楚县阿克沙克马拉勒地区发 现此类病人11人,10人。1966年新疆尔 自治区卫生防疫站用新生乳鼠从急性期病人血液、尸检脏器(肝、脾、肾和淋巴结)和节肢动物分离到 多株病,查明本病是一种存在于荒漠牧场的自然疫源性,其传播媒介是亚东璃眼蜱。随后发现 在叶尔羌河中下游和整个塔里木河流域均有本病存 在,故称为“新疆热”。1984年云南军区和云南 卫生防疫站先后在当地的野鼠和家畜检测到XHF 病的抗体,尤其是黄牛血清中的抗体阳性率相当高。20世纪90年代,先后在青海、四川、内蒙古、海 南从人或羊群血清中检测到新疆热抗体。

成都除跳蚤公司(三) 人群易感性人对森脑病普遍易感,但由于其自然疫源地位于森林,因此,易感人群均与从事森林工作有关。
三、流行特征
(一)地区分布
我国森脑的地区分布与全沟硬蜱的分布有着密切的关系。本病的自然疫源地主要分布于针阔混交 林。在国内,森脑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吉林,新疆亦
有病例报告。森脑在黑龙要分布于张广才岭西 部、小兴安岭南坡及完达山南坡西部针阔叶混交 林区;吉林主要分布于东部通化、延边林区;新疆 主要分布于天山林区及阿勒泰林区。在云南西部及西南部、林芝地区也发现森脑疑似的自然 疫源地。
(二) 季节分布
森脑发病有严格的季节性,一般于4月下旬开始出现病人,5月逐渐增多,6月达高峰,占全年发病 总数的40%左右,7月以后病人逐渐减少。发病的 季节分布与传播媒介蜱种的活动季节相平行。同一 地区不同年份或同一年份不同地区,本病的发病率可有较大的波动。据牡丹江林区17年的流行资料 分析,本病每隔3 ~5年出现一次发病高峰,在年度 发病率上有周期性升高现象。

-/gjhede/-
http://www.gzyx68.com